
2024年歲末,我以一名鄉村教研員的身份,踏上了貴州省“國培計劃”培訓者研修之旅。
一、負笈問道:帶著三重困惑啟程
十余年扎根鄉土教育一線的經歷,讓我深諳鄉村課堂的困境與希望。臨行前,我整理了從教師轉變到教研員一年來的三個困惑,它們像三塊巨石壓在我的心頭:
理念懸浮之惑——當“核心素養”之風席卷教育界,縣域內70%的課堂仍在“知識填鴨”與“知識快遞”教學的泥淖中掙扎。如何讓理念真正扎根鄉土?
教研空轉之殤——全縣29個校本研修組看似繁花似錦,教學視導中九成材料卻淪為“標準化”擺設:簽到表整整齊齊,活動照片笑容燦爛,但真正解決教學問題的研修成果不足10%。多數教研變成了“簽到拍照交材料”,促進作用甚微。如何打破“教研劇場化”的僵局?
青藍斷層之慮——35歲以下的小學數學青年教師占比17.2%,許多人入職時懷揣星辰大海,卻在三五年后陷入職業倦怠。如何為他們搭建成長的云梯,讓教育薪火生生不息?
帶著這些問題,我走進了國培的課堂。彼時的我未曾想到,這場研修將顛覆我的認知,成為教育生涯的轉折點。
二、破繭:在解構與重構中淬煉教育魂
困惑一:如何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?——從“教知識”到“育能力”,實現思維品質的質變。
林向榮教授的《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教學研究》如同一記驚雷,劈開了我固化的思維,讓我對課堂教學改革有了全新的認知與思考。他認為,在核心素養時代,課堂教學不再局限于知識的灌輸,而是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思維品質的提升。對此,林教授從政策背景下的提質路徑,核心素養統領下的目標設定,探究式學習、技術融合下的教學方式變革,主題式研修、課型研究下的校本研修創新等方面,闡述核心素養的起點,以此反哺課堂教學,讓學科核心素養真正落地,實現教育質量提升。
課間,一則“父親用關抽屜夾斷黃瓜,來對小孩進行安全教育”的小視頻,引來眾多學員的會心一笑,但隨之引申的“教學共振”理論——教師的教學頻率必須與學生的認知節律同頻。瞬間讓學員們陷入深度思考:是啊!核心素養不是貼在墻上的標語,而是生長在課堂土壤中的種子。課堂應從“教知識”轉向“育能力”,教師在研究教什么、怎么教的前提,是先需找到“學生在哪里”,是基于學情的課堂邏輯重構。
這讓我想起一次教學視導:某校教師精心設計了“測量不規則圖形面積”的素養目標,課堂上卻仍在黑板上推導公式。而在另一所學校,我偶然撞見一位青年教師將數學課搬到操場。孩子們扛著卷尺測量花壇、旗臺,七嘴八舌地爭論如何計算面積。當一名學生興奮地喊道:“老師,我會算我家菜園的面積了!”這一刻,我豁然開朗——核心素養的種子,本就深埋于鄉土生活,靜待我們用智慧的眼光去發現、用智慧的火種去喚醒。
困惑二:怎樣激活教研的一池春水?——從“機械模仿”到“自主創新”,促成教研生態的蛻變。
“最有效的教研形式是校本教研,最有效的研修模式是自修”。王曜君教授開課不久,便以一道小學數學推理題拉近對話距離,當學員們自信滿滿地報出答案時,他卻連連搖頭:“再想想!”會場陷入令人窒息的寂靜,直到兩分鐘后,才有人顫巍巍地說出正確答案。“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愿深究,又如何要求教師打破思維定式?”王教授的話如當頭棒喝。他提出“校本教研三境界”:第一層是照搬模式的“機械模仿”,第二層是立足校情的“深度耕耘”,第三層是突破常規的“自主創新”。
真正的教研應是“自我救贖”,而非“完成任務”。隨后,王教授以《立足校本,拓展教研思路——從機械模仿走向自主創新》為題,與參會者展開交流,他強調校本教研要立足學校實際,深入挖掘學校自身的教育資源與特色,從教師的教學實踐需求出發,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教研模式與方法。鼓勵教師勇于創新,敢于突破傳統思維定式,通過自主探究、合作交流等方式開展深入的教學研究,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學成果,促成校本教研生態的蛻變,提升學校的教育競爭力。
困惑三:如何點燃青年教師的成長星火?——從“孤軍奮戰”到“共生共長”,實現專業范式的躍遷。
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是每個教育人的夢想。盧玟燕教授展示了一個從初登講臺的手足無措,到三年后個人專業素養上獲得區賽、市賽的各種榮譽的教師成長案例。秘訣何在?她表示,成長的真正意義不只是“培訓”,更多的是“陪伴”,接著,便以《青年教師培訓實踐探索》為主題,聚焦于青年教師這一充滿活力與潛力的群體,圍繞“陪伴式教研”這一主線,分享了豐富的青年教師培訓經驗與實踐案例,從培訓課程的設計到培訓導師的指導,從教學實踐的鍛煉到職業規劃的引導,全方位地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提供支持與保障。
三、蛻變:從獨行者到引路人
初抵國培時,我是揣著“教案”與困惑獨行的趕路人,十三位教育名家如北斗垂光:劉波的《踐行教育家精神,做廉潔從教的師德典范》是刺破暗夜的燧火,周國慶的《數智化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構建》像劈開巖層的利斧,陳瑜的《全息式五育融合——建構全面培養教育體系》似喚醒凍土的春雷——他們不僅授我以漁,更讓我看見教育不該是獨善其身的孤燈。
分組研討時,我們第七小學十九名各地市教育工作者的筆在白紙上交織成網,活動結束時,七名學員代表匯報PPT里的研修照片疊成智慧的火種庫,我突然懂得:教育是敦煌壁畫里的燈樹,一根燈芯能引燃千盞光明——就像張桂梅以膏藥裹身的病軀點燃教育火種,我們在備課室修改的每個教案都是在給“教育公平”的火炬續油。
返程時,望著窗外高樓過后的連綿群山,我忽然明白此行帶回的不僅是AI助學與大單元設計,更是文明傳承的接力棒:那些要傳達給幾百名教師的理念,終將化作黔靈大山教室里的核心素養之光,教研云端的清泉之思,讓每個鄉村孩子在知識星河上揚帆——這不是一個人的努力,而是一群人的熱血,更是一個民族在為未來鑄魂。他們在發光,以一己微光,在歷史的褶皺里點燃文明火種;當千萬束星光匯聚成照亮時代的星河,映亮的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,更是人類文明投射向更遼闊的星空的希望。